我们与恶的距离 (上)

我最近在追一部很火的连续剧叫做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
这是一部谈及时下正在发生社会课题的一部电视剧
短短10集,剧情紧凑,人物关系之间环环相扣,每个家庭和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立场,演员阵容非常强大,演技全程在线,我几乎看每一集都会哭,因为都会戳中我们的内心世界。
虽然我们不用那么伟大,去讨论世界的恶与善,该与不该,但显示我们很少真正能够独立思考,因为我们都被舆论,主流媒体带着走。

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,例如读一个文章或新闻,我们甚至很少有耐心去读完整篇文章,去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,去探讨意义和事情发生的原因。
常常读了标题就断章取义,不去求证,相信没有公信力/求证过的文章,然后网络喷子也人云亦云,跟随大众的脚步,去捍卫他们认为的正义,或者也没有所谓‘正义’,我高兴我主宰,言论自由被滥用,大家随意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,我们失去了对善与恶的定义,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想法,因为有想法的早被喷子喷下去淹没了。
这是被标签化的时代,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,因此主流媒体在这个时代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,角色越重,责任越大。

这部剧赤裸裸地演绎时下的社会议题,牵涉家庭,人性,人权维护,男女平等,尤其是网络攻击,跟与我们脱不了干系,所以看了非常有共鸣。

剧情简介如下
「到底什么是好人,
  什么是坏人,有标准答案吗? 」
  这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,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,不同立场、不同参与者的故事…….
  ▪ 因孩子罹难濒临破碎的_受害者家庭
  ▪ 儿子杀人于是避逃人群的_加害者家庭
  ▪ 帮死刑犯辩护而受尽谴责的_法扶律师
  ▪ 弟弟患病带给姐姐人生课题的_家庭
  这是一个,可能发生在「我们」每个人身边的故事。当事件发生,我们会选择如何面对?



其中有一个地方是改变了我想法的一个课题-那就是其实杀人犯或犯罪者最大的问题不一定是原生家庭的错

也有一个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去表达的课题-支持废死和为犯罪人捍卫自身的人权不一定是要帮犯人脱罪

我一直认为那些该死的罪犯会犯罪的原因就是来自原生家庭,这想法在我当老师的期间根深蒂固,接触了放牛班的孩子们,那个所谓让老师们头痛的最后一班,都是一群被放弃的孩子,我觉得很难过是因为年少无知,感到义愤填膺,因为孩子们自己都放弃自己了。


从接触到教育他们,让他们服从,感化他们,
再让他们和你交心,你会感觉到这之间有着非常非常非常大的距离,而且是看不见成效的,热情被浇灭就是这般感觉,他们换过不同的老师,被气走的也有,所以我生气他们的家长,不负责任。就算他们真的被你感化了,他们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,现实就是残忍的,没有爱,没有温暖,啥都没有,还给你泼冷水。

每一位孩子,都有自己的故事,放荡不羁的外表和作风其实是武装自己的一部分。有些家长酗酒,父母离婚,妈妈吸毒,从小爷爷奶奶带,各式各样,成长环境恶劣到极致,从惊讶道习惯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,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幸福的孩子。


难道领个可以合法性交的结婚证就代表他们有教育小孩,抚养小孩的能力吗?NO 

政府应该要给生小孩设立门槛,婚后必须要做心里评估,考试适不适合当父母,经济能力门槛,才允许生孩子,因为拥有小孩是非常神圣的,而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,至少要让他们在健康无忧的环境下成长。如果你问我在很好的环境下成长就不会有第二个郑捷(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)吗?我不知道,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,为什么他们要承受着一些?可以苦,可以穷,最低标准是在心理健康的家庭中成长。


.........學校在鄭捷槍決後說尊重司法,並願意加強生命教育,問題是鄭捷的生命教育出了什麼狀況,根本沒人弄得清楚,是要怎麼加強啊?每當發生這類令人髮指的刑案,台灣社會的反應,除了眾人皆欲殺這類反射動作之外,另一種常見的直覺反應就是:喔,家庭、學校與社會教育,整個大環境什麼的,出了問題,才會培養出這樣的人。
有講等於沒講。
到底鄭捷的成長環境,出了什麼問題,根本沒人能夠講得清楚。事實上鄭捷出身小康家庭,父母的教養方式也似乎沒有什麼重大問題,而以他自述的成長挫折來說,幾乎也只是一般人常有的遭遇,但為何他會變成這樣令人害怕的殺手,實在費解。
这部剧的李晓明(随机杀人犯)我觉得就是在演郑捷事件,一模一样,尤其是社會的激憤甚至感染了批准行刑的官員,才會在死刑定讞十餘天後,罕見地跳過其他四十多名定讞死囚,急忙扣下所謂實現正義的扳機。

然而,在看了这部剧之后,其中男主角有说一段话在我心里投下一颗震撼弹,,就是为什么他会成为法扶律师,成为帮助那些所谓杀人犯的辩护律师。他说这些人没有选择,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,在别人快乐上学的年纪,他们要当心挨打,吃不吃饱,安稳地睡个觉也是问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度日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命运会如何。他是孤儿,从小在孤儿院长大,差一点跟随其他朋友杀了人,但是最后没有。我认为改变他命运,让他转正道的不是他自己的毅力,而是命运早已经写好了,如果他没有错过和朋友一起去杀人,他也会被判刑,他也是个坏小孩。

没有人从没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下成长还会自己拼命想要做个好人的。以德报怨是被教育的,而教育只是把潜在的恶压制住了,我深信人之初是性本恶,孩子都是白纸一张,被矫正和教育才有了善的种子。很简单,有人要溺死了,第一反应是退缩害怕,这是本能,但是教育让你的良知不能见死不救,于是你找方法救了。我们就是被道德,被良知,被法律约束,才不做坏事。一个小孩不会看到动物就会有恻隐之心,但是会去欺负,去弄死它,打死它,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。我的侄儿在2岁的时候,看见小动物本能会去打,没有人教他这么做,没有人示范这么做,但就是做了,因为没有害怕,不会恐惧,才肆无忌惮。

比如一些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,吐别人口水,说脏话。
就会有人说:"你的妈妈没有教你不能吐别人口水吗?"
是这样吧?
不会有人说:"你妈妈教你吐别人口水的吗?"
一个小孩生性就是恶,被人教导不能这样做,被家长引导,被老师引导,被周围潜移默化,才会有道德,有人性来约束他。
链接点击这里

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》,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:
谁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?见过小孩子残忍地虐杀小动物吗?他们能把小鸟活活玩死,人的本性中隐含兽性,孩子的世界其实充满残忍。

所以就是因为他深深地知道那些所谓命运,尝尽一直以来在否定的声音和挫折中成长的滋味。他说就是有人不断地否定你,他不信,但是陈昌(杀人犯)信了。所以他生病了。无可否认原生家庭可以是一个人犯罪最大的影响,但难道全部都是吗?
不一定,但是受伤害和舆论风波的肯定是他们的家人。
你把别人的家庭搞破碎了,自己的家人会平静吗?

社会都会怪罪是他的父母没有教育好,漫骂,歧视,暴力,随之而来,这也是在剧中呈现得很有张力的部分,父母经营的面店被泼漆,每天各种暴力电话,在没有办法经营下去后,变卖所有资产赔偿被害人但无果,没办法道歉,没办法赔偿,妹妹必须辍学,一家人隐姓埋名,父亲终日酗酒度日,然而母亲还每天在反思到底自己哪里教育错孩子?

对,就是有人做错了,他身边的人每天都在自责,在别人的指责中度日,为千夫所指。这些千夫,就是人云亦云的我们。
有些人也许会想到是社会体制出现问题,但是没有人去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,难道没有人想去了解在小康之家长大的小孩为什么长大后会这样?以杀人为伟大的目标,获得死刑在他们眼中代表着获得胜利。

我也猜想过。。也许层层堆砌之下,也许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,身边人的态度,朋友的恶意,师长的举动,家人的忽视,社会的眼光,自己走不出来,让犯罪的种子慢慢发芽。
但这也是猜,我也不懂,了解之后又怎样呢?能够怎么预防?又是一个大难题
剧中也没有给我答案,也许暂时还没有。

所以这部剧改变了我这个想法,有时候的犯罪,不一定是来自家庭父母亲的错,可能就像是被工厂制作好的罐头,上万个之中被制作成一模一样的罐头,有那么几个,不知道为什么坏掉了,而被发现有坏掉的罐头,就是把它们丢掉了而已。
但是人真的可以被丢掉了,就没有事了吗?

未完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SPM后记

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

爱情句型